- Jul 20 Mon 2009 17:32
〈關於《蝙蝠俠:黑暗騎士》之觀後感〉
- Jul 15 Wed 2009 23:45
〈七月十五隨筆:志工服務的認知〉
- Jul 13 Mon 2009 17:25
〈天生萬物,其形雖眾,其實則通〉
〈天生萬物,其形雖眾,其實則通〉
今天朋友告訴我,對於許倬雲教授的論點,他以為政治、經濟、哲學、宗教…等是要分開而論並提出其癥結所在。在閒聊過程中,我確實是站在支持許教授的論點,但朋友的想法也很有意思,至少他提出自己的意見與觀點,這是我沒有做的事(因為我認同許教授)。撇開許教授對基督教生活哲學的詮釋正確與否之論,就近代發生在歐洲地區的種種事件,如文藝復興、宗教改革等,是起自對天主教會之反動。這點,確實如許教授所言。
- Jul 09 Thu 2009 16:53
〈未來只在當下,不在遙遠的不可捉摸!〉
- Jul 08 Wed 2009 17:06
〈美食文章捱告?寫還是不寫?〉
- Jul 06 Mon 2009 16:36
〈五學取代三學,只是原藥減味換湯〉
- Jul 02 Thu 2009 18:12
〈重溫鄭伯克段於鄢有感〉
〈重溫鄭伯克段於鄢有感〉
呂祖謙在《東萊博議‧鄭莊公共叔段》云:「釣者負魚,魚何負於釣?獵者負獸,獸何負於獵?莊公負叔段,叔段何負於莊公?且為鉤餌以誘魚者,釣也;為陷阱以誘獸者,獵也。不責釣者而責魚之吞餌,不責獵者而責獸之投穽...」,又云:「導之以逆,而反誅其逆;教之以叛,而反討其叛。」、「殊不知叔段之惡日長,而莊公之惡與之俱長;叔段之罪日深,而莊公之罪與之俱深。」約略觀之,其責備之意,不可謂不重。
- Jul 01 Wed 2009 15:30
〈小談《蝙蝠俠‧黑暗騎士》—關於價值殞落及信念瓦解後的混沌〉
- Jul 01 Wed 2009 14:46
〈小談軍事、任天堂、娛樂產業與暴力之牽連〉
- Jun 23 Tue 2009 12:44
〈有品運動,有用?沒用?〉
- Jun 18 Thu 2009 15:02
〈讓座貼紙算是貼標籤嗎?〉
〈讓座貼紙算是貼標籤嗎?〉
〈其之一〉
搭乘捷運時,總會在車廂內看到文宣,告知有讓座需求的老幼婦孺或因生病、受傷有不適的人,可以跟服務人員取得貼紙,貼在左胸前。
我只是在想,除了真的沒辦法之情況,如受傷、生病之類的因素外,有誰會想承認自己是老幼弱小呢?誰會願意被貼上「需要讓座」的標籤呢?人都有自尊心的,不是嗎?
- Jun 14 Sun 2009 08:48
〈初讀村上龍《接近無限透明的藍》與《最後家族》〉
- Jun 10 Wed 2009 14:37
〈關於寂寞的二、三小語〉
想到寂寞,我就隨手寫下,大概就是那幾種感覺。不過,對我而言,已經夠受了。
寂寞於我,是半夜裡7-11的熱咖啡和三明治或是吉野家的日光燈、快冷死人的冷氣與冒白煙的雙寶飯,還有那從店裡望出去的冷清街道。
- Jun 08 Mon 2009 10:59
〈再談單車之二、三事〉
兩則關於單車的新聞,分別見於六月七日的《聯合報》。首先是台中地區一名單身女子在網路上留言「號召」共同夜間騎車,結果是有上百名車友齊聚台鐵豐原車站前,一起沿著豐原大道繞行一圈,全程共約兩小時。在六月五日當天,百來位車友集結時,還讓警方嚇一跳,在得知是要陪單身女子夜騎後,私下表示「大家都那麼閒喔!」。
- Jun 06 Sat 2009 13:54
〈新舊、本末,此中快慢不同〉
- Jun 04 Thu 2009 18:19
〈再談關於生命的答案〉
方才跟一位朋友繼續談到關於生命的答案,有感而發,稍微寫下來,別無他意。
孔子曾說:「未知生,焉知死?」意思是「你都不知道怎麼活了,還有時間去想死後的事情嗎?」生命的答案,往往是要親身走這麼一遭,你才會知道箇中三味。當然,沒人保證生命是甜美的,此中自然也有不為人知的痛苦和辛酸(背叛與失望是免不了的)。
- Jun 02 Tue 2009 11:06
〈科舉取士觀念不再,讀書求知可否回歸本貌?〉之二
學歷光環不再,其實對社會的長期進化而言,實是好事。讀書、學習知識,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為生活收入而學習實用知識,屬於技職教育;一種則是對學術研究有興趣,屬於理論建構歸納的學術領域。然而,在這兩個分類之中,還有一種超越一切領域的存在,即是生活與人格智慧的追求與修煉。
- May 31 Sun 2009 20:51
〈科舉取士觀念不再,讀書求知可否回歸本貌?〉
- May 29 Fri 2009 13:05
〈一些作品讀後感〉
⊙初讀馬奎斯《百年孤寂》
馬康多小鎮與邦迪亞家族的興衰故事,若說有些像《紅樓夢》,還真有點像。不過,我覺得那更像佛家說的「成、住、壞、空」。馬奎斯點出了人心中的慾望與掙扎,也讓人看到南美土地上的種種悲哀與憂傷。弱者受到壓迫的悲哀,其實是世間普遍的共同災難;與災難相呼應的,則是人性中的伊底帕斯情節、貪婪與糾葛。最後,無論善良也好、貪婪也罷,終歸於冷漠無情的強風與無盡的百年孤寂,徒留一股深遠的遺憾予讀者。
- May 26 Tue 2009 09:32
〈自我獨立與集體行動〉
〈自我獨立與集體行動〉
2009/ 5/27
聽說前幾天有場演唱會,主唱歌手與擔任特別來賓的歌手,兩人的歌迷在會場上及網路上互相對立較勁。諸如特別來賓出場時,主唱歌手的歌迷們就集體去上廁所,據報載有二千人同時上廁所去。看完這則消息,我第一個反應是:「哇!兩千人同時去上廁所,那光景肯定夠壯觀!」你想,會有多少人在現場廁所排隊等候?
- May 22 Fri 2009 09:38
〈休憩之間的隨想〉
一、讚美與困惑、崇拜與害怕
前陣子看過《天下》雜誌為安藤忠雄出版的專書後,對安藤先生的「光之教堂」印象深刻,但在看過史蒂芬‧霍爾(Steven Holl)的「聖依格那修教堂」後,才給我:「啊!原來教堂內部光的表現方式也有這樣的」感覺(請原諒我的孤陋寡聞),也讓我重新思考安藤先生的理念對每個人而言,都是最合適的嗎?我沒有宣揚「反安藤」理念之意思。只是,看著時下某些媒體在介紹安藤忠雄的建築時,幾近一面倒的崇拜與讚美,讓我感到有些害怕與困惑,所以我在此才會對安藤大師有些許的懷疑(應該說懷疑是針對媒體吧),但我個人對安藤忠雄先生的建築哲學與理念,乃至於其為人,其實是相當景仰的。
- May 21 Thu 2009 18:42
〈關於《空中殺手》的閑談小語〉
〈《空中殺手》的隨想〉
突然想到,為何草薙水素對上Teacher駕駛的「Skyly J2」還可以迫降無事收場?有可能是Teacher發現那是草薙,但礙於公司規定,非得要交手一番,所以做做樣子,打壞草薙那架「散香MK-B」一些不重要的部位,讓她有機會平安迫降。
- May 20 Wed 2009 08:42
許倬雲教授談中西近代史(太棒了!)
這是好一陣子前,一位朋友寄給我的文章,是《天下》雜誌對許倬雲先生的訪談精華。每次看完,心中都會有很深的感受,故將這篇文章放上來與大家分享。當然,如有版權方面問題,請告知我,會盡快移除此文,謝謝。
- May 19 Tue 2009 11:31
〈壯遊,一定要四處往外跑嗎?〉
〈壯遊,一定要四處往外跑嗎?〉
既然報導往往都與真實有所差距,那麼雜誌裡所報導或介紹之壯遊,也是一樣的道理囉!談及壯遊,你會想到什麼?去西藏、不丹,或是去歐美國家,還是到非洲或澳洲?嗯,或者是台灣四處遊,離島四處晃?聽起來不錯,但對一個有家室的人,壯遊?實在很勉強,勉強到會要人命。
我不想為自己找藉口,或許有人也是結婚又有小孩,他(她)還是照樣可以壯遊去,但這是機緣的熟成,也是家人無悔的支持,可謂勉強不得。每每聽到有如是之人壯遊歸來,的確是了不起,真的。不過,那對我而言可能不適用,因為我手上能選擇的牌不多時,是否意味著我就此沒有壯遊或是拓展人生境界的可能性呢?
- May 16 Sat 2009 10:38
〈無聊的戰爭,噁心的政治〉
〈無聊的戰爭,噁心的政治〉
不管是《No man’s land》或《The sky crawlers》,都指出人類是很健忘的,總是需要從不間斷的戰爭來提醒自己,看著戰爭被報導出來,才會知道戰爭的可怕。然而,在戰爭的現場,生命既脆弱卻又顯得很不真實。
- May 15 Fri 2009 09:29
〈電影《No man's land》觀後心得〉
- May 15 Fri 2009 09:28
〈如果記憶不是美好的,而是夢魘不斷呢?〉
美好的事物,總是往而不返,但,如果生命中過往的記憶,過去發生的一些事,並不是如外表那般光鮮美好,而是惡夢不斷、夢魘連連呢?那對人而言,只是一種精神上的永恆折磨,只要你意識還在,就必須去面對那些不堪的記憶。
想切除掉嗎?很難啊!那些可惡記憶,記憶中那些可惡的人與事,都已經烙印在裡面,那是構成過去的你之一部分。是的,這是可悲的地方。所以,你只能在那些記憶肆虐心靈之際,找出其中原因為何,並試著避免以後再遇到一樣的狀況。
- May 11 Mon 2009 09:30
〈都關中、都雒陽,孰優?〉
一、前言
兩漢肇建之始,一國之首都,當定於關中,抑或雒陽,何者孰優?這個問題,在筆者心中存在已久,打從國中歷史開始讀到「西漢都關中,東漢都雒陽」後,便有此疑問。近來便試著先由《史記》各篇體例中,先略作一簡單的表述,旨在寫下個人想法,不代表任何學術立場或其他主張。
- May 11 Mon 2009 09:25
〈天堂在哪?Find the way out!〉
〈天堂在哪?Find the way out!〉
有天,我問某位網友住哪?他告訴我,說他住天國,還煞有其事的給了我一串天國地址。初見那地址時,我有些驚詫,思索一會後,反倒有些羨慕。雖然我不知道他對天國的定義為何,也不知道在哪裡,更不知道那是天主教的天國?還是基督教的天國?或是伊斯蘭教的天國?天國或許等於天堂,但無論如何,能住在天國這檔事,卻使我聯想到「人生的出口在哪」這事。
猶記得好幾年前,滾石唱片曾出過《遇見村上春樹的古典》選集,裡頭有句文案寫著:「Find the way out」,即尋找出口之意。看過村上小說的人,尤其是「僕的四部曲」裡[1],尋找生命的出口,一直是僕的重心。對我而言,自小到大,生命中總有一股沈悶與無聊,讓人感到生命的疲憊與沈重,因此我也想要找到屬於我的生命出口。
- May 06 Wed 2009 10:39
〈光劍武藝-原力的另一種展現〉
- May 03 Sun 2009 08:33
〈死亡的隨想‧隨筆〉
一、死亡聯想的建築
忘記在哪看到的一句話,說「認識死亡就等於掌握生命」,講的真好。對死亡之認識與理解,代表人承認自己終將面對此一必然事實。在我目前有限的閱歷中,示範最好的大概是聖嚴法師,他將自己的死亡做了一個完美的ending,真的是棒極了。不過,若不是弟子們能理解他的理念,也不敢有所違逆更動,更不會像一般人自以為是地加東添西,方能演出一場漂亮的示範。當中,多少也有社會高度的關注與遐想,這也令主事者們倍感壓力吧。
- Apr 29 Wed 2009 10:25
〈關於「不要」與「沒關係」〉
「不要」與「沒關係」是我家小朋友最常掛在嘴上的兩句話,多半用來表達在他當下不喜歡與很喜歡時的感受。我在想,小孩在講這兩句話時,是什麼樣的心情?應該是單純的想要和不要而已,只是當下心情的純粹反應。
記得沒錯的話,我家小朋友最早學會說的兩句話,除了媽媽和爸爸之外,就是這兩句話了。遇到他不喜歡或不願意的事,他就說「不要」,再大一點時變成「我一定不要」;遇到他喜歡或是專注的事情,有時怕有危險或「太超過」時,一旦大人勸阻他,他會說「沒關係」,再大一點時,則成了「那有什麼關係」。
- Apr 27 Mon 2009 10:42
〈BYOB的好習慣,我每天都有!〉
- Apr 27 Mon 2009 10:36
讀書心得:〈Be Still與「貪念」的省思〉
國內建築師李清志教授在《建築異型》裡,談到〈自我治療的建築〉時,他說:
《聖經》有句話:「靜止,便知道我是神。」靜止(Be Still),正是現代人所需要的。現代人處在十倍速電腦時代,但加速的結果卻是哪兒也到不了,反而充滿了疑慮與恐懼。「靜止」、「等待」,讓我們的心靈可以重新發生作用。這個過程讓我回想起父親的座右銘,所謂「勞動是神聖的」,代表著勞動過程中對心靈的「沈澱」與「淨化」。親手建塔與勞動都讓我們可以從俗世的煩塵中脫身,重新讓自己的身、心、靈復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