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死亡聯想的建築

 

忘記在哪看到的一句話,說「認識死亡就等於掌握生命」,講的真好。對死亡之認識與理解,代表人承認自己終將面對此一必然事實。在我目前有限的閱歷中,示範最好的大概是聖嚴法師,他將自己的死亡做了一個完美的ending,真的是棒極了。不過,若不是弟子們能理解他的理念,也不敢有所違逆更動,更不會像一般人自以為是地加東添西,方能演出一場漂亮的示範。當中,多少也有社會高度的關注與遐想,這也令主事者們倍感壓力吧。

 

會想到這個,是因為在李清志先生的《建築異型》裡,看到位於東京青山靈園旁一棟SCALA大樓,它是由北川溫原設計。該建築最大特色,是大樓上方彷彿頂著黑色皇冠,但皇冠中間開了一道有跳板的開口,好像是海盜船上的「死亡跳板」。

 

想來,遠遠望去就可以看到這建築,再加上旁邊就是墓園,自然會去思考死亡為何物。如果台北街頭也出現一座這樣的建築,不知會是怎樣的光景?應該不會出現吧?

 

因為一般郊外可見的公墓,則多半是土葬,就是整具遺體放到棺材,埋到土裡去那種。走過時心裡還是會感到不舒服或毛毛的,因為從小救被教育厭惡死亡甚至是思考死亡。所以,光是看到墓園就要趕緊遷走了,哪有機會與墓園比鄰共處?

 

現在想來,覺得那是大錯特錯,為什麼不能思考死亡?這是哪門子道理?有生必有死,可大家卻一直好生惡死,真的是很怪哪。或許是傳統民間有太多禁忌,導致更多的害怕與誤解。

 

就拿東京的青山來說,縱使有墓園在那,卻絲毫不影響整個區域的發展與繁榮。是因為東京人太愛賺錢,忙到沒時間在意這個?還是因為他們自古以來就是火葬,所以他們不怕?從附近大樓望著靈園,那些忙到快翻掉的上班族,心中想的是什麼?或者是什麼都不想,只想著如何賺更多錢?這我不知道,因為我不是菁英上班族。

 

不過,能看著墓園、看著SCALA大樓的「死亡跳板」,對有靈性及省思能力的人而言,說不定真能幫他們跳脫出狹隘的角色視窗,讓他們用宏觀的角度去看待人生,更懂得去珍惜人生。只是,這樣的想法,在台北街頭會出現嗎?可能很難吧?我想。

 

二、關於死亡的隨想

 

想到死亡,我想起父親過世,還有偶而爬山走錯路時經過的公墓,還有齋明寺後面的靈塔。父親過世,是火葬後入甕,再安置在所謂寺院的寶塔裡。齋明寺的靈塔也是一樣,都是在放置往生者的骨灰。

 

孔子曾說:「未知生,焉知死。」那應該是針對沒事就專門在思考死後世界的人們講的,不代表身而為人便不能去思考死亡。因為,人能決定自己死後的後事,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哪。不然,像資深演員阿匹婆的後事,不就被一堆演藝圈的晚輩們「善意地」添加無謂枝節,甚至借題發揮做文章。明明往生者已交代要儉樸處理,弄到最後卻是「備極哀榮」,那到底算啥啊?

 

啊,父親的後事不也如此嗎?原本只想靜靜離開世間,卻被那些還活著的「死人」惡搞,自以為是地惡搞一番,還以為那就叫樸素、節儉?結果還不是「白包」收一堆,算錢算到笑在心裡?有沒有想過霸佔公用路面,對往來人車造成什麼影響?請了樂隊來彈琴奏樂,怎麼不想想隔壁鄰居作何感想?

 

在這世上,有什麼比抬著死人當大旗,來遂行某些人意志之作法更令人感到心寒的?唉!死亡啊!卻是增加更多的無奈,而非帶來想像中的解脫與平靜啊!父親過世時,我滿腦空白,想不出什麼,只想要平靜與獨處,但周遭的人忙得很哪。想的是錢,想的是財產,想的是後續動作,想的是更多的想要,那對死者算什麼?只是褻瀆與藐視罷了。

 

死者不能親自確認後事,生者則有各自不同的打算,搞到後來是面目全非,慘不忍睹而已。這世上大概就是人的死最沒尊嚴,還比不上野生動植物死後回歸大地般自然。所以,聖嚴法師的後事,其達觀與儉樸,還有超脫一切俗世忌諱的理念,大概還能為人類帶來些許希望吧,一種平靜而自然的希望,我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毘沙門天 的頭像
    毘沙門天

    樸的沉思

    毘沙門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