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談軍事、任天堂、娛樂產業與社會暴力之牽連〉


如果不是圖書館發電子郵件,提醒我該還書。否則,我還真忘記要把約翰‧奈思比(John Naisbitt)的《高科技‧高思維》(時報出版)一書拿去還。這本書裡讓我印象深刻的,乃是談到「軍事與任天堂」的結合,這與我們目前的生活環境息息相關。談的是什麼呢?其中所云者之一,乃是當下青少年的暴力問題。


當中提及的「任天堂」,並非專指該公司,而是指整個遊戲業,乃至整個娛樂產業(包含電影、動漫畫...等),「任天堂」不過是個代名詞而已。文中舉出幾個美國高中校園槍擊案,說明這些事件產生之背後原因,絕非如表面所想之單純。約翰指出,那些行兇的孩子與被殺害的人們,其實都是娛樂產業所包裝出的暴力商品下的受害者。


試想,孩子們從小就開始接受電視媒體、電子遊戲等的暴力薰陶,在虛擬與現實之間,無法斷然區分清楚其中差異在哪。他們在日常生活中,當受到各種委屈、不滿之際,心裡充滿怨憤而無處發洩,或者說不知如何釋放之際,便透過自遊戲、電影、電視學得的暴力手段發洩,於是傷害便產生了。


看過那段文字後,自己亦思考,自小到大我接收到多少的暴力訊息,又是如何去轉換、區分其中差異呢?想來應該是幸運,有幸在國中時開始接觸動漫畫評論文章,讓我眼界逐漸開闊,知道那些科幻作品與現實之關連。小時候,雖然看了不少日本動、漫畫或美式卡通,但多半是如《哆啦A夢》、《銀河鐵道999》或狄士尼動畫,雖然也看過《宇宙戰艦大和號》,玩過紅白機的《魂斗羅》如是之電玩射擊遊戲,但我對戰爭、暴力的認知與體會,不是遊戲過後就算了(有跳脫回現實),並未如那些槍擊案中的學生付諸實行(總之,我承認我很膽小,倒是常被欺負)。


到了國中以後,即使看過好萊塢電影《異型》、《第一滴血》系列後,我也沒那種衝動想拿槍去打人。縱使玩過空氣槍,也不會真想用槍去攻擊人(因為被打過,超痛的)。想來,還得感謝國內禁止一般民眾持槍的法律規定吧!還好台灣不是美國,除了幫派份子或軍警外,一般人鮮少能拿到真槍(基本上是這樣啦)。


回到主題,現代娛樂產業中隱藏的暴力,透過各種形式進入到孩子們的心靈中,選擇不接收暴力訊息,不失為一種好方法,但能落實到什麼程度?當孩子進入學校受義務教育時,這些訊息仍舊會藉由各種管道進入孩子的心中。


因此,如何讓孩子學習去調適現實生活中的不滿,並轉化娛樂產業釋出的暴力訊號,遠比一味禁止來得積極(小時候能不看最好)。縱然是暴力訊息充斥,然而娛樂產業所帶給人們的影響力卻是廣泛而普遍,將其視為雙面刃亦無妨,端看身為消費端的我們如何運用,能得其利而去其害。倘真能如此,也許可為當下孩子們所面對的各種暴力問題找到化解的起始點。


前陣子,有位竹科碩士在海邊被幾名青少年圍毆致死,引發社會對青少年暴力問題的探討,正巧在《高科技‧高思維》一書中看到相關議題,故有如是想法,別無他意。之前,報紙亦報導國外如紐約,有特別為青少年設立一些滑板競技專用場,凡進場者必簽生死狀,一旦發生意外重傷或殞命時,放棄對公部門之求償權。縱然如此,進場大秀滑板之年輕人,仍然趨之若鶩,只因他們有一個合法發洩精力與不滿的場所。思及此,是否我們應該也要做如是之思考與落實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毘沙門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