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遊,一定要四處往外跑嗎?〉

 

既然報導往往都與真實有所差距,那麼雜誌裡所報導或介紹之壯遊,也是一樣的道理囉!談及壯遊,你會想到什麼?去西藏、不丹,或是去歐美國家,還是到非洲或澳洲?嗯,或者是台灣四處遊,離島四處晃?聽起來不錯,但對一個有家室的人,壯遊?實在很勉強,勉強到會要人命。

 

  我不想為自己找藉口,或許有人也是結婚又有小孩,他(她)還是照樣可以壯遊去,但這是機緣的熟成,也是家人無悔的支持,可謂勉強不得。每每聽到有如是之人壯遊歸來,的確是了不起,真的。不過,那對我而言可能不適用,因為我手上能選擇的牌不多時,是否意味著我就此沒有壯遊或是拓展人生境界的可能性呢?

 

  記得我跟某位網友談及這樣的缺憾時,他告訴我,他不認為壯遊非得要去外面或那裡晃一圈才算,只要你勇於專注地完成一件你覺得非完成不可的事,那也是「壯遊」!我深深思考此中意含後,突然覺得豁然開朗,心裡的鬱悶一掃而空。好比桃園平鎮地區有間奇怪的屋子(在平鎮與龍潭間),那位先生迄今一直在持續建造中。在外人看來,或許詫異甚且無法理解,但在他個人而言,自有其意義存在,那不也是一種屬於他的「壯遊」嗎?

 

  對我這樣一個宅男而言,現在這個階段或許難以一個人出外壯遊,但可以從書裡去吸收更多的人生經驗與智慧哲理,這樣的想法聽來或許迂闊陳腐,但我以為此中自有其道理。壯遊,所能帶給人的生命體驗絕對是書本無法盡學之事,這是不能否認的。不過,以我最近在書中所感受到的人生體會,其實是作者一生的精華或某階段時期的生命體驗,那也是寶貴而獨特的經歷。

 

  前陣子看過《風之影》後,不僅重拾閱讀之樂,澈底瞭解閱讀之本質,更讓我為之驚羨不已。可這份驚羨,到我看完費茲傑羅的《大亨小傳》、馬奎斯的《百年孤寂》、左拉的《紅杏出牆》、切‧格瓦拉的《革命前夕的摩托車之旅》後(抱歉,我以前年少不懂事,還沒看過那些著作),才發現《風之影》雖然精彩,但只是初入殿堂大門而已,但透過這本書讓我得以與歷代大師、偉人們重新聯繫上,讓我重新去找到那些經典作品,亦使我那乾枯已久的精神得以再次滋潤充實。

 

  雖然這不是《貧民百萬富翁》裡的街頭智慧,但卻是大師們彌足珍貴的人生智慧。在現下過份推崇街頭智慧的風氣中,盲目亦盲動的人心更需要定靜下來,方能心有所安、智有所慮、事有所得。如果因為不景氣,或是以高學歷高失業為藉口,否定透過閱讀學習的樂趣與智慧,那未免太過武斷而膚淺,充其量不過是偷懶的藉口罷了。

 

  《風之影》的作者在該小說裡提到閱讀時,他寫道:

 

看書是很私密的活動,一本書就像一面鏡子,我們必須有足夠的內省能力,才能在書中觀照自我。......閱讀需要全心全意投入。

 

透過閱讀好書,我們可以在這盲動的世界中得以靜止、等待[1],如同我很喜歡的那句《聖經》名言:「靜止(Be Still),便知道我是神。」尤其是對所有跟我一樣卡在某個點上,似乎感覺動彈不得的人們,很需要壯遊卻無法外出時,多閱讀些好書是個不錯的辦法呢。也許,我們無法像某些人去誠品書店買很多書回家看(只是附庸風雅,做做樣子罷了),但我們可以去圖書館挖寶、探險,往往就在一瞥之間,就會看到一本似曾聽說過的經典名著,當我從書架上取下它時,代表著一場不同以往的智慧之旅即將展開,豈不教人興奮、期待?

 

  閱讀經典也是壯遊的一種方式?是的,誠然如此。例如,村上春樹在《挪威的森林》裡,透過永澤的口說:死亡不超過三十年的作家的書,他是不看的(費茲傑羅是例外)。哇!聽來很酷!不過,這話也是有道理的哪,因為時間才是真正的評審,它會嚴苛地挑出能真正存活下來的作品。不信?看看《史記》,看看《荷馬史詩》,或是《論語》、《老子》和《孟子》、《莊子》等經典著作,不都是由時間篩選出來的嗎?林布蘭、高更與梵谷的畫作,不也是一樣經典嗎?當年那些受歡迎的傢伙們,到了現在還有誰會記得?所以時間才是最後的評審員,它會讓該被重視的終會受到重視,該受平反的終將得到平反。公理與正義,並非不到,只是有時會遲來些罷了

 

謹以此文獻給現下所有想壯遊卻無法成行的人,不要因此覺得難過或鬱悶,因為壯遊方式不只一種,也不是非得背上背包出走才行,生活當下的一切,就是壯遊!電影《The Sky Crawlers》裡,函南優一便說:「熟悉的路也能有新的走法,路徑不變不等於景色相同,一切不就是這麼單純嗎?」以此互勉,一起努力,加油。

 


 

[1] 透過「靜止、等待」消除日常生活累積出來的麻痺感與冷漠感,不然靈魂就會變得一片空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毘沙門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