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村上春樹讀後感 (1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所謂邪惡,正以精美的道德包裝入侵中…

 

一、

前天,因為一些事情,在某個公開場合上拿到一本關於人權公益的小冊子,隨著主持人員講解,精彩的投影片輔助下,頗讓人為之嚮往。儘管當中略有感覺到:這是否太過熱血、太過完美、過於熱情昂揚?卻也在活動尾聲,留下進一步索取資料的電郵帳號。

 

文章標籤

毘沙門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馬後砲」之對《挪威的森林》電影小感〉

 

 

 

一、前言

毘沙門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Q84book3之小感〉

 

 

1Q84book3裡,當青豆處在躲藏「先驅」教團追索時,一人於孤獨之中,將從前的記憶重新咀嚼與歷經現下絕望處境淬煉後,終於悟出個體自覺的神為何物,將其摘錄於此,補充前文未盡完備之處,其云:

 

毘沙門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十一月某日,再讀《1Q84BOOK3小感〉

 

 

一、深切信仰的不寬容

毘沙門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初讀《1Q84BOOK3 有感—「無論冷,或不冷,神都在這裡」〉

 

 

    1Q84BOOK3上市第一天,筆者便迫不及待地從網路書店下單購買。收到書之後,更彷彿是飢渴已久的野獸,貪婪地閱讀、咀嚼著書中文字。一方面是一氣呵成地將前兩冊裡作者留下的伏筆滌清,另一方面心中則是有了一股感動,雖然現下還難以名狀,不過在時間的沈澱與反覆閱讀之下,早晚都會理出頭緒來的。

毘沙門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小談1Q84》裡的個體自覺〉

 

1Q84》裡,有位文化人類學者戎野老師,藉由他說出的話,間接道出了村上春樹在他新作裡想表達的意念,他認為文化人類學應當是:

 

將人們所持有的個別印象相對化,從中找出人類普遍的共通項來,重新把那再一次回饋給個人。藉著這樣做,人或許可以獲得自立而屬於什麼的定位。[1]

毘沙門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聽風》四部曲」和《1Q84》的主角們〉

 

一、主角們的一貫特質

1Q84》裡的青豆與天吾和「《聽風》四部曲」的僕,還是村上一貫的追求與主張,都是一樣的。在其生活中,可以分成「純粹技術性的生活技巧」及屬於「個人而自我的所在」。換言之,村上小說的主角,都有兩種面孔,一種是對應這社會的生存之道,另一種是自己內心真正的想法與理念,兩者互為表裡、一體兩面。

 

毘沙門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再次小談《1Q84》〉

 

       休假幾天下來,偶讀《1Q84》後(休假期間,還是很忙),有些許新的感受,略述於此。

 

        前文述及Little People形象,個人的感受約略有兩點。一是這Little People是一個象徵,象徵著60年代學運背後的空虛,也象徵著現代各種宗教團體在看似溫暖明亮背後的黑暗陰影。

毘沙門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郝譽翔先生評《1Q84》之商兌〉

 

1Q84》買來幾天,也大致全部瀏覽過了。評論高下優劣,不是我想做的事情,甚至也還不到家。只是,在網路上看過郝譽翔先生的評論後,心中頗有些不以為然。當然,對其論點,我是尊重的。只是在文中,給予其拼湊或墮落之語,未免過於嚴苛。

 

眾所周知,村上春樹的小說,有時往往不是那麼容易解讀。在《1Q84》裡,個人以為亦復如是。閱讀這部新作,想來是要用「越陳越香」法。現在看不滿意?沒關係!先擺著,等到以後哪天,經歷過了一些事,多了一些不同感受後,再來看《1Q84》,或許感受就不同了。

毘沙門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村上小說特色與〈挪威木〉的關係〉

 

 

一、68學運背後的時代共同記憶、還有村上春樹

毘沙門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

〈天堂在哪?Find the way out!〉

 

有天,我問某位網友住哪?他告訴我,說他住天國,還煞有其事的給了我一串天國地址。初見那地址時,我有些驚詫,思索一會後,反倒有些羨慕。雖然我不知道他對天國的定義為何,也不知道在哪裡,更不知道那是天主教的天國?還是基督教的天國?或是伊斯蘭教的天國?天國或許等於天堂,但無論如何,能住在天國這檔事,卻使我聯想到「人生的出口在哪」這事。

 

猶記得好幾年前,滾石唱片曾出過《遇見村上春樹的古典》選集,裡頭有句文案寫著:「Find the way out」,即尋找出口之意。看過村上小說的人,尤其是「僕的四部曲」裡[1],尋找生命的出口,一直是僕的重心。對我而言,自小到大,生命中總有一股沈悶與無聊,讓人感到生命的疲憊與沈重,因此我也想要找到屬於我的生命出口。

毘沙門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關於本文所談的主題,我心中還有一些感想可以加入,可能會在新的文章中再加以論述,請指教。 這是《為愛朗讀》的部落格,有興趣的人可以去看看!http://thereader.pixnet.net/blog

 

 

最近奧斯卡得獎電影《為愛朗讀》掀起戰犯爭議,《中國時報》專欄作家林博文先生撰文論述,文中引用「邪惡的庸常化」一詞。我讀過後,突然聯想到村上春樹在《地下鐵事件》及《約束的場所》中也提出相同的見解,且可與顎蘭的觀點相呼應、補充,故寫下此文來稍微論述,並希望從中能給自己帶來更多的啟發。

 

毘沙門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黑夜之後》的夏威夷民間故事裡,那三兄弟的選擇代表了三種人的境界,好似孫中山先生講過的「先知先覺者、後知後覺者、不知不覺者」之分別。小弟選擇住在魚獲豐富的海岸邊,二哥住在各種水果、飲食豐富的半山腰,只有大哥不辭辛勞把石頭推上山頂,只為了看到寬遠的世界,但山上除了青苔和積雪,便什麼都沒了。

 

拿那位大哥的選擇,來呼應書中淺井瑪莉與高橋哲也的生活方式,似乎還挺有趣的。在之前的短文中,筆者曾說瑪莉的生活方式是樂活的,而高橋哲也這角色的生活方式也是樂活的。兩人其實都很村上式樂活,只是瑪莉還在做最後的確認,高橋哲也則是已經確認自己生活的方式,並努力的活下去。例如,高橋愛吃Denny's餐廳的烤雞肉三明治,這就很村上了,跟《重慶森林》裡金城武飾演的警察總愛去超商買快過期的鳳梨罐頭來吃之作風很像。

 

毘沙門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進入這主題前,筆者要說明的是,這不是翻案文章,只是一段對人與人間情感,即使平常互不熟識,卻能在心靈上互通,由是將村上春樹和太史公在這方面的情感提出思考,絕非正式的學術性文章。 

 

一、村上春樹與長跑選手 

毘沙門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寫在前面:一、文章所舉之村上春樹小說一律都是以時報出版之版本為準。二、所舉之《30》雜誌為天下遠見集團出版。三、引文如有侵權行為,請留言或電郵通知,我會刪除引文部分。謝謝!

 

 

 

 

毘沙門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搭乘捷運時,看著每個車站的月台,使我想起村上春樹的《舞‧舞‧舞》一書中,藉著「奇奇」對「僕」說明她並非真的「死亡」,而是移動到另一世界去,「奇奇」舉例說好比是從這一列車廂到另一列車廂一樣。於是,我開始聯想何謂「死亡」?

     面對死亡,不妨想成你在搭乘捷運,可能是要從龍山寺站往淡水站,你必須在台北車站轉車,接著再往淡水站移動。在這趟旅程中,有起點,也有中繼站,然後是終點。人生如同這趟旅程,有生必有死。若照著上述的觀點來看,「死亡」並非「死亡」,不是死了就什麼都沒有;「死亡」不過是一個中繼月台,你會在某一站的月台下車、換另一車次列車繼續往前,朝向你的「終點」邁進。

     這又讓我想到大師宮崎駿《神隱少女》中,千尋坐電車那段場景,在那趟列車中,車上的乘客分別在各自的月台下車,走向自己要去的地方,千尋沿路看到的風景,或許是那些乘客的「應許之地」(Promise  Land)。生與死是一個月台之隔,我不認為那些乘客「死」了,他們在經歷過重重的抉擇後,到達他們的「應許之地」,是不是終點,沒人曉得,只有他們自己知道;就像我們自己的終點,只有自己才知道那是不是。當你穿過「死亡」後,在那安靜沈穩的時空之中,你會知道你自己的終點是否已到?

 

毘沙門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