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某日晚上,難得在線上遇到系上的朋友,稍微聊了幾句,說到他過去給我的印象和徐主任很像時,讓我心中對友情二字稍有感觸,記之於此。

 

大概是兩年前的事了,當時因為一些人生問題陷於苦惱中,整個人缺乏方向、缺乏自信,不知道能做些什麼。我大略地(希望是這樣,不然就太麻煩對方)把自己的心境告訴他,但我也知道找人傾聽,對改變現狀的實質意義不大。不過,這位朋友願意好好傾聽,也不像某些人會妄自下判斷、給定論,他只是聽我說完,然後鼓勵我、加油打氣。在那時,我感受到的光輝與溫暖的氛圍,就跟主任曾在課堂上鼓勵我們的感受極為相似。

 

我想,主任和那位朋友的關懷,是不帶任何偏見、不帶任何特定目的,就是很真誠地發自內心的真摯與溫暖。那宛如冬日般之光輝氛圍,對於逆境中人之鼓勵,就是雪中送炭的展現。有時,真正的幫助不一定是外在表象式的,反而是源於精神上、內心深處的真誠奧援更能給人活下去的信心與勇氣。

 

好了,問題來了!友情,在人生中所佔份量,到底有多少?要怎麼分配,才不會太少也不會太多?我想這是一種人生修養,亦是禮貌與節度的修煉,其關鍵在就在於適當與否。友情這帖人生調味料,量下多了肯定不好,量少也不行。要怎麼恰到好處,實在說不出一個確切標準,只能說要自己當下體會,慢慢累積經驗了。好在古人有曰「友直、友諒、友多聞」,若沒那份包含與尊重,恐怕在這過程中,早就打起來了吧?

 

在前文曾說,人在低潮逆境中,永遠是要靠自己突破在前,方有人助之於後。無論是家人、朋友或師長,他們能幫你的,就是真誠的傾聽、為你打氣、加油,鼓勵你堅持下去,如是而已(就像王建民那支廣告一樣,朋友說「我們挺你」)。至少,他們不會像某些人(但有時會碰巧為曾經是最親近之人)一直批評、挑剔,不斷地說你這樣不對、那樣不行,甚至極盡諷刺詆毀、扯人後腿之能事。

 

讀過太史公〈報任安書〉的人,會知曉在一生之中,有時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往往是外人無法輕易瞭解的。當太史公說出「且事本末,未易明也」及「悲夫!悲夫!事未易一二為俗人言也」之語時,他心中的悲痛,誰人能知?誰能明曉?故史公將自己的悲憤、冤屈託付在《太史公書》裡,將所有冤屈、紛擾託付於時間之中,讓時間來沈澱、決斷一切。

 

所以,不管是遭逢低潮、困境還是受盡委屈、辛酸含淚,仍舊是那句老話:「活下去、堅持下去,可千萬別當『不幸推銷員』啊!」別忘了,朋友的鼓勵是輔助的,偶而可以找朋友談,可最重要的還是自己的決心與意志,這點是不會改變的。

 

2009/1/1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毘沙門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