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學習之我感〉    海澄 劉景詢

 

    某個大學教授,寫了一篇文章〈如何幫孩子學文言文〉 ,標題看似很棒,實則讀過以後,個人主觀以為,又是一篇跟風膚淺文。全文也不過是展現一種自以為是的驕傲,批判文言文與生活脫節。真是如此乎?吾人摘錄一段引文,為該教授所寫,其云:

 

國中生正值轉大人,血氣方剛,衝動大於靜思,是否能體會這些「道」與「空」? 我問國文老師,答案是一致且可預期的。老師再加上一句,學生不喜歡。例如〈為學一首與寄弟墨書〉的主題,學生有關於學習、處事做人的背景知識,應是容易學的,只是內容不吸引他們。對學生來說,只剩字詞的學習以應付考試。[1]

 

看過上面那段文字後,那我們來想:以〈寄弟墨書〉而言,若能先把鄭爕所處的年代社會背景大致說明,是否會比較容易了解〈寄弟墨書〉的基本背景?所謂的背景,是指清代歷史及江南地區仕紳階層及商品經濟社會之脈絡要能掌握。其次,介紹鄭爕的生平,亦不可忽略民間儒教在江南地區的發展,鄭板橋本身的思想主張及重要行事,也是解讀這篇文章背後脈絡的線索。板橋之文,大有四民平等之意,其以為農、工、商之貢獻亦大,並提點士人莫忘儒家「入孝出弟,守先待後」之志。更有進者,若能得志,當加利澤於民;縱不得志,自我修身於世間,量力而為,揚儒教於鄉里民間,亦不失儒者之道。

 

甚至,可以在一開始便提醒大家,當下臺灣島的社會風氣,人與人間彼此容易爭執摩擦,以之與清代社會做一對比。是的,這種玩法,仍是課本的題解與作者介紹,只是我會一直大量引入歷史及地理課的內容,若有需要,說不定還可以帶入公民。那麼,這樣做是不是會比較有趣呢?就我個人而言,肯定是的。可是,問題來了,若要這樣玩,請問各位讀過國中、高中的朋友,你覺得會用到幾節課?

 

    再看彭端淑〈為學一首示子侄〉一文,其重點在不可自恃聰敏而不學。能自立而力學不倦者,則人之昏庸又如何可限?這樣的文章,對應現今國高中生,面對課業難度卻輕言放棄之常態,不否能振其聾、發其聵,大有裨益於學子之學習態度。反覆讀之,與自身學習過程中遇到之種種相映照,自有一番滋味在心頭。試問,這又脫節在哪了?

 

    作者又說:「『多』的大前提是文章要有趣,與青少年經驗能連結,不要單刀直入的教誨論述。」吾人以為,這段話中有個問題,就是現代青少年有多少生活經驗?此為其一。再來,單刀直入的教誨論述,這也是高中生擠滿滿的課表中,在這邊縮、那邊減,甚至四處搶課的情形下,國文老師無可奈何之餘,只能單刀直入了。不然呢?

 

另外,學生覺得無趣,另一個原因,是去中國化。去中國化之後,臺灣島上還有幾個國、高中生腦袋瓜裡有完整的中國歷史及文化架構?又認識多少中國歷史人物?此為其二。復次,一個國文老師在講解課文相關的歷史和地理、公民相關聯內容時,又有多少學生會有興趣聽?同時,專業分割過細的結果,歷史和公民老師不要亂講些臺獨西化派的就很萬幸了。國文老師有時是腹背受敵啊。

甚至,劉蓉的〈習慣說〉是很有宋明儒學之朱子理學的味道的。朱子和陸王心學都很重視實踐,實踐儒家之道,最根本也是最實際的功夫路徑,就是從自己的生活做起。房間的整潔,個人衣冠的素淨,待人處事的誠懇等方面,孝悌、忠恕之心,全從這些方面來具體實踐。這不也可以跟〈為學一首示子侄〉、〈寄弟墨書〉相呼應?

 

再說唐宋古文八大家,文以載道,不是死板板的硬知識,而是以儒家為生民立命之決心,以無比勇氣去實踐當時最為叛逆的行徑,也就是抗君之顏,勇於站在不同角度去實踐安民之理想。宋人的翻案文章,不是造神,而是破除偶像迷思。王介甫的〈讀孟嘗君〉,破除世人對孟嘗君的錯誤美好想像,直道其無賴的本質,實是戰國四公子之倒數第二,與太史公在《史記》中的四公子列傳排序,正可相呼應。歐陽脩〈縱囚論〉,破除唐太宗的完美形象,直指其上下交相計利,互成一虛名,有何可讚嘆?如果有機會讀韓愈〈張中丞傳後敘〉,配合安史之亂的背景,加上地理課「隋唐大運河」的概念,更能知道張巡、許遠當日死守睢陽的偉大與悲壯,唐代國祚能延後一百多年,與他們的事蹟息息相關。

 

事實上,最根本的問題是,我們現在的學校制度(六、三、三、四)是模仿普魯士,也就是德意志帝國的教育制度,在西方那種工業革命下,以培養標準工人、作業員的系統教育中,擺入中國文化經典教育,就是一個很矛盾的不相容。我們是不是應該要重新擬定出一個新的制度與方向,來將中華文化根本給培養好,再來看西方的文化?

 

回到正題,我怎麼想都不解,文言文哪裡無聊了?散文、韻文,只要能將其與歷史文化、地理環境、公民經濟、政治學等相關知識結合,跨科統整後,再來欣賞古文,哪裡與現實脫節,哪裡會讓人覺得無趣?那些傢伙終究只是選擇所謂「政治正確」的風向大旗,依附在下面跟著罵,甚麼都不用費心想,跟著做就好。或許,這樣會比較輕鬆吧?如果真是這樣,吾人只是深覺彼等委實悲哀。反正,時間是真知正見的好朋友,時間會證明很多事情,就繼續看下去。只是,此消彼長,大陸的後來居上與超越,已經是可以預期的。臺灣這島,悲哀啊!

 

2017.09.21於無用齋

 

 

[1] https://flipedu.parenting.com.tw/article/3153 引文皆從此出。

arrow
arrow

    毘沙門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