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蔣勳先生在《天地有大美》一書中,談到衣的美學時,有段文字是談到我們的民族服裝。讀到此段時,心中有個疑問與想法,便書寫下來,以供思考。書中一百四十一頁,蔣先生寫道「我們的民族服裝是什麼?」作者遇上這問題時,顯得有些茫茫然,亦說不出個所以然。

 

讀完此段,我也拿一樣的問題問自己,所謂的民族服裝到底是什麼?思考一會後,我只得先搖頭舉白旗。這問題之不好回答,於我來看,原因有二。首先,是民族二字定義如何下?在台灣這片土地上,這問題可謂敏感又複雜,既有所謂統獨藍綠之爭議,又有本源分支的區別。光一個小小島上,就可粗分成漢人與原住民,細分則有閩南、客家、外省及十數支原住民族,民族定義之不好下,可見一斑。

 

其次,從歷史觀點而論,又可上溯至鴉片戰爭以來的長期西化迷思。讀過歷史的人都知道,中國在鴉片戰爭後,受到西方文明衝擊太大,想要短期內追上西方列強,導致在西化過程中,如同商鞅變法一樣,太急躁、太短視近利。為追求速效而忽略根本,反映在服裝上的全盤西化,不過是迷思風潮中的冰山一角而已。

 

或許,我們的民族服裝需要彰顯者,是精神與文化之意涵而非外在形式。是故,要找到中華文化的民族服裝,得從原有的諸子百家思想及歷代百姓服飾考證中提煉出來。在我來看,那是先民智慧的結晶,是由尋常生活中演化出來的最佳形制。

 

吾人所以有如是主張,乃是從歷史長遠演進而論,不是從政治角度提出,如同余英時先生所說的,中國已無中國,中國在他的書房裡(說的真漂亮);對我而言,中國就在歷史與諸子百家裡(我贊同余先生的說法),在現實的中國裡是找不到中國的(外在遺產倒真的很多)。

 

對外,中華文化在世上自有其長遠的印象與代表性,民族服裝由此汲取靈感,當是較好的選擇。至於島上原住民族自有其文化背景,各族服裝皆有其特色,另成一格,可與中華文化各自輝映於世,毋有爭議。不過,這在台灣而言,可能會引起相當程度之譁然。反正,扯到政治,談到中國一詞,只見一堆口水四處濺起,徒見眾人云云而無一建樹。

 

說來說去,光從民族服裝這事,就可促起當下人之省思,是該從老祖宗留給我們的智慧遺產找回自己了。如時下頗為流行的樂活主張,老祖宗們兩千年前就已經提出了,何必一直往外邊找?靜下心來,深度思考,先有瞭解,知本為何,才談交流。不然,豈不是邯鄲學步,到頭來一事無成,還弄得自己變成四不像?得不償失,有何益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毘沙門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