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哀恨〉    海澄  劉景詢

 

    人於天地,如逆旅過客,恰似埃塵,喜樂榮耀、哀怒瞋恨,轉眼是空。子胥受誣,家毀人亡,百姓苦其恨,故郢破屍毀。善人不終,伯夷叔齊,絜仁行義,餓死首陽,求仁得仁,能無怨哉?

 

    古人如是,今能無外乎?生值此世,哀怒瞋恨難免矣。譬如驟遇緩急、誣陷,時難以盡言,眾不明而讓之。方此際,則心生哀,情衍恨,悲忿輪轉,胸中盡是塊壘,此人生之苦極也。

 

    哀怒生恨,愛亦如是,故愛至極,反生恨,恨亟頂,乃慵懶。至哀、恨臻極時,剎那間,或心如死狀,忍而俟時,再升而轉、升而化也。或曰:何以忍之?蓋舍情意之哀恨,放下之謂也;亟良知之判,是非之用也。哀恨乃情溢之誤,是非乃良知之判。溢情當去,淫恨當舍,則是非存而顯矣。如是為之,方為升而轉、化也。

 

    人,天地之秀,三才之中,而哀恨不可免,自當善處之。良知中有大是非,豈旁人能盡知?子言擇善而固執,或此意乎?處百種事,是是非非,平手即勝;遇百種人,報德以德,報怨以直。冥冥之中,天自有意;網雖恢恢,等價對償耳。既知此理,吾又何須耽於哀、溺於恨耶?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哀恨 良知 轉化
    全站熱搜

    毘沙門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