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張大春先生的〈對話觔斗雲〉一文中,談到心法這詞,觸動我心中的一些聯想,略書以記之。

  張先生指出孫悟空學得之觔斗雲,為個人之心法,只能用在自己身上,無法套用於他人。在《西遊記》一書裡,傳授心法與悟空者,正是在《金剛經》中與佛陀對話的須菩提,雖然被小說家借來作一角色,但在《金剛經》裡,佛陀與須菩提所要揭示的,不正是心法二字嗎?
 
  佛陀舉出往昔他於然燈佛所於法有所得否的例子,就是談心法之妙。如要探尋心法之意義,那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很好的註解之一。心法,就是專屬於自己的法門,是你的智慧,也是你面對這個世界的依憑。心法,也是你無入而不自得的快意之鑰,也是讓自己從容、優雅、游刃有餘的訣竅。
 
  不過,就我印象所及,從小到大,學校從來都沒教過心法這事。一直要到大學,才開始觸及心法的探索與建立。出社會後,才發現這世界需要心法來面對之事何其多!家庭、工作、感情、內心的平衡,在在處處皆須心法以對。然而自己在這方面的修為,卻是少得可憐。從知道那一刻起,想急起直追,卻也急不來。
 
  在我淺薄的學問中,總覺得先秦諸子和佛陀已經對心法提出他們的意見與指引,甚至藉其著作來告訴人們要怎麼做,例如儒家和道家。可是,到了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先秦思想與佛陀的思想,似乎難以引起人們的興趣,不是覺得文言文太艱澀,就是覺得背後的思想過於深奧,或是宗教儀軌及要求金錢布施令人反感。甚且有人視思想家、宗教家為洪水猛獸,厭而遠之。整個社會成了「萬般皆無用,唯有金錢好」的世界,好人、壞人皆然。
 
  只要讀過《賴聲川的創意學》、《創意亞洲現場》、《天地有大美》的人,會有創意、美和心法有著相互連結的感覺。心法會決定你如何看世界,如何發想創意、形塑創意,或是體會到什麼樣的美。《創意學》一書要談的,是創意如何形成到如何實現的過程,是一套極為完整的理論。《創意亞洲現場》則是實例,書中十大設計師的人生、際遇、創作過程看似不同,但仍能隱約歸結出共通之理,即是「從生活中尋找創意,不為金錢利益而設計,削減不必要的慾望,以為人們帶來幸福為目標,從而進行創意與設計」。那種「不急著向外擴增發展,而是向內心削除、思考、慢活」的特質,與《天地有大美》裡的食衣住行之美有所互通。蔣勳先生不斷提到如何節制、均衡、減少慾望、放慢速度,這當是美的心法,如何實踐,全看自己。
 
  《老子》有云:「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又云:「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蔣勳先生的美,比起先秦古典、宗教玄學,或許顯得較易親近,也沒那麼令人望之生畏,但推其本源仍都來自於古人心法智慧。心法,從現在就開始培養、建立吧!
 
 
後記:聲明一下,我雖然是佛教徒,但並無以佛教自傲之意,也沒有認為只有佛教才是唯一的信仰。在我心中,比起宗教,《史記》與先秦諸子更是我所依賴與探尋的泉源。對於宗教,我以為:凡是正信的宗教,應是不會勸人將慾望放下而後再將之拾起的,都是善良的宗教,與史學及諸子之學皆是道之一端,人人各執一端之鑰,往追求道的路上邁進,而心法正是一個重要的憑藉,如此而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毘沙門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