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感動、哀傷、痛惡、憤怒,然後呢?〉

 

   人生歷練稍稍豐富後,當練就一種冷眼的功夫。不是要冷血,而是需要距離和時間。大凡遇到愈讓人感動的事,越要讓自己的心眼更冷。不如此,則無以辨是非。

   是了,就是需要分辨事情表象背後的是非。是非不分,則事無以立、無以成。孔子云:必也正名乎。想來,其意便在此。事實上,事情的出發點,最初多半是善意的。只是在各種宣傳包裝之下,我們會看到少數突出的優秀者。所謂的神,就這麼被造出來了。

   在現代資訊發達的社會,雖是眼所見、耳所聞者,卻未必是真。這情況還真應了電影《變形金剛》第一集那句話「眼見不一定為憑」。經歷了那麼多感人的包裝後,我總是要提醒自己,把眼中的淚忍住、收回,因為感動的背後是甚麼?接著又是甚麼?那是我全然不知的範疇,既不知道,小心總是好的。

   你當然可以說這是工業化社會帶來的疏離感。我們都知道,在現代都會區裡、任何一個屬於現代的角落,人與人間因疏離而帶來的陌生與警戒,早讓我們的情感冷凍住。然而,人的情感卻又在某些條件下得以露出。這便是我們在新聞媒體中,最常看到的「樂於助人」。然而,只是這樣的瞬間流露,又能挽救甚麼?

   或者說,在這島嶼上最美的,是人;不過,最醜的,也是人啊。說這話也許很傷人,但觀諸眼前那麼多的善行,多數是被包裝過的訊息,訊息背後的操作者,又是以那種心態去製作這樣的資訊。同理,社會上的不公與不義,也是包裝訊息的產物,在在都能引起人們的惻隱之心,但如此之惻隱,是人性之善?抑或是那自以為是的偏善之惡。

   說白點,那些所謂對不公不義的抗爭之中,難道就沒有為了吸引目光,而刻意操弄的虛偽嗎?有時,恐怖喊久了,聽來也不過是你的恐怖;可憐說多了,想來也只是你的可惡之處罷了;不公不義,雖是事實,但絕不是彼等用來擴充政治版圖的口號。那麼多的痛苦,那麼多的可惡,如果只是少數人用來拓展自身野心的墊腳石,那這世界也太沒道理了吧!

   是故,新聞報導每每有甚麼令人感動或痛惡之事,我寧可冷眼觀之、以心鑑之,先靜而後動,方知情事之真偽。儘管所謂的真相,除了那些當事人各執一邊之事實外,諸多外人如我者,又能知道箇甚麼了?

   難道,我們的心已經貧乏到需要造神、造事,才會開始去思考?甚至有些人不願意思考,就只是拿個事件懶人包便能說三道四?這社會各個角落裡,處處皆有感動、哀傷、痛惡、憤怒,當我們的心緒隨著起舞升降,或捐助襄贊,或憤慨抗議,或衝鋒陷陣,然後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毘沙門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