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關正經,無間雜想:孔廟隨筆〉

 

數年之前,在桃園孔廟,曾聽聞有人質疑何以孔子神像不安置在大成殿,反而在東廡角落?當時本想親自上前解說,但恐對方以為自己愛吊書袋,故依舊沈默不語。數年後之今日,偶然復思之,略述於此,僅供參考。

 

以筆者淺聞,略知在明太祖時,詔告孔廟不設神像,一律安奉牌位。因當時各方頗有議論,孔子塑像會因塑者不同而神韻各異,故以牌位代之。今日看來,當時此舉更有其意義在。此意義為何?不迷信、不執著、不貪求是也。

 

臺灣各地孔廟,臺南、臺北孔廟,臺南最早,臺北較晚,皆有其特色。桃園孔廟,雖屬最晚,其中之一特色,即有供奉孔子塑像、點智慧燈祈求智慧、考運,其所得亦不失為廟方經費來源。此中,又屬「經常權變」之判問。如是為之,評其太過市儈,似是或非。說這樣亦不為過,亦有其理。

 

桃園文昌廟,原本供奉孔子牌位,後改以神像代之,牌位被請到一邊。筆者看到此景後,心中頗感可惜。〈中庸〉云:「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論語‧述而》云:「子不語:怪、力、亂、神。」《左傳》云:「天道遠,人道邇,非所及也。」文昌廟本屬道教信仰,欲以塑像代之,無可厚非。

 

至若孔廟,觀諸大成殿、東廡、西廡之至聖與先賢,豈可妄以塑像而玷污其精神與誠志乎?是故,桃園孔廟之安排是對的。塑像,只是一個方便的工具,幫助初入孔門者有所依循。浸潤於先秦哲思久後,神像豈是必要?

 

筆者每每在孔廟廊簷下徘徊,觀歷代諸先賢牌位(如鄭康成、諸葛孔明、文天祥等賢者),默默深思,追想其志業,始知太史公「祗迴留之不能去」之語,果不虛也。先賢志向功績之深遠,縱不能至,然心豈不鄉往之?

 

最後,筆者還是想說:孔廟,是中華知識人的精神殿堂!在那裡,塑像、崇拜、燒香祭祀不是必要的。如不解孔子之學,只是拿著香到處逢塑像、牌位必拜,孔子觀之,亦要皺上一個大大的眉頭吧!日後,如有機會到孔廟,對著孔子與諸先賢牌位,只需深深一鞠躬就好,既有誠心亦是環保,如是而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毘沙門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