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讀《1Q84BOOK3 有感—「無論冷,或不冷,神都在這裡」〉

 

 

    1Q84BOOK3上市第一天,筆者便迫不及待地從網路書店下單購買。收到書之後,更彷彿是飢渴已久的野獸,貪婪地閱讀、咀嚼著書中文字。一方面是一氣呵成地將前兩冊裡作者留下的伏筆滌清,另一方面心中則是有了一股感動,雖然現下還難以名狀,不過在時間的沈澱與反覆閱讀之下,早晚都會理出頭緒來的。

 

    承接前面兩冊,「神」可謂是一超越一切形式的存在。無論是青豆,還是Tamaru,在對白中所提到的神,其實應當要超脫一切宗教角度,這也是筆者看《1Q84》時一貫保持的立場。在關於《獨角獸鋼彈》的文字中,筆者曾提過:

 

神其實是指自我內心的超越與自覺。神是惟心而內在的,不是拿來欺壓或奴役眾人用的玩偶。進而言之,宗教只是輔助,不是一切。惟心自覺,方能指引出一條路來。神只是輔助,是觀照自己內心的一面鏡子。

 

與其說神是名詞,不如視為形容詞,亦是現在進行式(「~ing」),那是人心自覺的過程與完成。在這《1Q84BOOK3裡,村上先生更用榮格(Carl Jung)名言:「無論冷,或不冷,神都在這裡。」初讀此語,心中想到的,正是那份珍貴的個體自覺。如同前文所述,青豆以對天吾無暇真誠的愛賦予之力量,讓教團「先驅」領導為之深深佩服。

 

    然而,在《1Q84BOOK3中最重要的一點(以筆者目前觀來),便是青豆和天吾的自覺,從這1Q84的世界中自我覺醒,並有所突破。天吾在代筆深繪理《空氣蛹》後,接續著那故事,重新創作出屬於自己的小說。藉著文字創作,天吾已經展開他的覺醒之旅。另外,透過善良的護士安達久美提醒,他也知道要趕緊離開這「貓之村」的世界。

 

    至於青豆,則是透過天吾改寫的《空氣蛹》,並不斷思索前後來龍去脈,終於得出這1Q84世界裡的故事,是可以由自己的意志改寫,並往自己期望的結局發展:與天吾會合並離開這裡(就好像Neo領悟到在「母體」內的一切都是可以破解的程式那樣,It's only a paper moon.)。書中提到:

 

我在這裡的理由很清楚。理由只有一個:就是要和天吾相遇、結合。……那是這個世界存在我心中的唯一理由。……我被包含在這世界中,這個世界被包含在我自己心中。[1]

 

故事至此,終於發現原來「先驅」領導,並非真正能操控一切之人(當然,他也有自己的打算,關於此點,筆者還在思考中)。在這背後,有股超越一切之力量,且是發自個體內心的力量,那才是改變所有一切的關鍵,亦是書中所謂的「神」(常青訊息就隱藏在符號背後)。因為個體之覺醒,才能發現無論是順或逆,「神」都在這裡(自己心中),從來沒有離開或在那個遙不可及的彼端。

 

筆者以為,村上先生在《1Q84BOOK3裡,也對個體自覺給了一個明確的理念。透過青豆的想法、口吻,如是寫道:

 

從今以後會和目前為止不一樣。我再也不要被誰的意志任意操縱了。從今以後自己的唯一原則,就是順著自己的意思行動。我無論如何都要保護這小東西(按:青豆懷著天吾的孩子)。……不管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今後我就是原理,我就是方向。無論是誰最好先記住這點。[2]

 

以青豆這份體悟,與Tamaru所喜愛的榮格「無論冷,或不冷,神都在這裡」前後觀照,便能理解「神」之意義何在。此中之妙,筆者也無須多作贅言了,然還請注意,此處之「神」,莫用任何宗教的定義去看待。筆者在此要提醒的,還是那句:「宗教,只是輔助,不是全部;只在內心,不對外說」。

 

    至此,筆者突然很想說,《1Q84》和宮崎駿導演的《神隱少女》,似乎頗有相似處。都是男女主角先後或同時進入一個奇異世界裡,在其中相遇,共同找回屬於彼此真正的「名」(記憶),然後一同(或分別)離開奇異世界,回到真實中。是故,青豆並非被捲入他人的意志或事件中才來到「1Q84」,而是她與天吾是因為兩人心中彼此的思念,為了能尋找到彼此,才會進入那個有兩個月亮的世界。

 

    最後兩人的會合,確實讓人感動。他們離開1Q84的方式,真的有那麼幾分《神隱》的味道。只是,爬著太平梯上到國道高架橋時,青豆可以回望天吾,不用怕天吾會變石像就是。青豆和天吾,找到出口的過程,在筆者看來,就是人的個體自覺,是一種經歷現實痛苦的考驗後,所得到的清澈醒悟。

 

不同於天吾、青豆,牛河雖然也發現置身於兩個月亮之下,但他卻被自身那冷凍不化的現實機芯所束縛,即便用盡所有演繹、推理、冷靜與細心等「現實中之高超手腕」,終究還是無法脫出,不僅找不到出口,最終竟成為冰冷的屍體。至於其眼中最後所見,是那中央林間的獨棟房子、愛隱瞞的妻子、兩個女兒與不中用的小型犬(身體長長,莫非是臘腸乎),則成為Little People重新編織「空氣蛹」的養分。或許,他那份遺憾與執念,將會在那1Q84重新輪迴、轉世吧?

 

關於《1Q84BOOK3初步感受,先至此擱筆,其他種種想法與心得,容筆者日後再補上。

 


[1] 見《1Q84BOOK3,頁360,台北‧時報出版,2010

[2] 見《1Q84BOOK3,頁404,台北‧時報出版,201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毘沙門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