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神鬼經濟學!〉

先前,對臺灣目前的宗教現象,寫了一篇小小心得,可以先看過後,再讀此篇文字:http://cloud2046.pixnet.net/blog/post/29446900

 

文殊師利菩薩

一、前言與引言


關於臺灣的宗教現象,李亦園教授整理出六點,詳見於立緒出版的《知識份子十二講》,頁6870,茲摘錄部分於下:

 

第一,也是最明顯的,就是我們的宗教行為,多是一些屬於巫術性、迷信的行為。根據研究,算命、風水、問乩童、收驚、安太歲、改運、安胎神這些巫術性的行為,從一九八五年到一九九〇年,雖然增加了,但較不明顯。而自一九九〇年到一九九五年,卻明顯增加。隨著科學的昌明,越來越多人反而相信古老的巫術性的行為,這是無法從報紙上得知,也是令人不解的,但卻是社會風氣的指標。

 

第二,這些巫術性的行為背後,普遍有金錢遊戲、賭注、問明牌的投機行為。臺灣的寺廟分為陰廟-拜鬼的廟;和陽廟-正神的廟,例如媽祖廟、關公廟。現在拜陰廟比到陽廟燒香更為流行,而拜陰廟就像是做買賣一樣。

 

我們做研究時,收集了許多關於明牌靈驗,就修廟、掛金牌;不靈,就回去把神像的鼻子、手臂砍掉、將神像翻過來打屁股的例子。這明顯與社會、商場、黑道中許多投機取巧、想要不勞而獲的行為,非常密切地扣連在一起。甚至有些正廟,也以神的名號標會,說這樣標到的會能得神助。這些明顯與金錢、利益、賭博有關的宗教活動,也是社會風氣的反應。

 

第三,另一種現象是這些神格較低的的廟宇所供奉的神像,有越來越多的趨勢。民國五十四年,我開始在彰化海邊做研究,那時每個廟中供奉一個主神,邊上有一、二個,最多三個跟民眾日常生活相關的神。後來神像慢慢增加,到八十二年,我們在新竹調查,有一間小廟竟奉有一百六十三尊神像的紀錄。「神只要靈就拜,越多越好,總會碰到一個會保佑的」,這反映出相似於商場上的多角經營、多方營鑽的風氣,也是社會與宗教相互襯托的一面。

 

第四,早期的宗教,大半著重於團體的活動,現在逐步發展成為私人解困的活動,這是由研究乩童的過程中觀察到的現象。民國五十五年左右,童乩作法,大多在村廟中每週一次,解決村民的問題;現在童乩多半在自己家中作法,這樣得到的錢就不用分給廟方,而成為私有賺錢的辦法。以前為全村解決問題的宗教活動,演變成為滿足私人實質上的利益,這種由為群體福利轉變成為個人私欲的宗教行為,也是我們可以清楚看見的。

 

第五,宗教活動逐步牽涉到一種進入精神恍惚狀態的儀式表演,也就是跳童乩。早期我們能看見的童乩現像是很有限的,為村落的大事,一年一次。一季一次、頂多一星期一次,而且都是專職人員在作法,但是這種現象有逐步擴展到一般年輕人的趨勢,也就是所謂八家將的表演,成為年輕學生逃避學業的方法,實是很有礙團體精神健康的活動。

 

第六,我們在前面所說的五點,大半是屬於民間信仰的活動,可是我現在要說的是有關正信宗教的現象,特別是佛教。佛教和民間信仰原本應是有別的,可是很多佛寺為了吸收信眾,慢慢採取了一些世俗的儀式,來迎合民間信仰。舉個例子來說,佛教原是不燒金銀紙的,但譬如我們在新竹針對三十幾座佛寺所做研究,發現已有近半數寺院允許燒佛紙,由此可見,佛教已經隨著信徒的需要朝著民間信仰的方向走。這種與民間信仰爭信徒的風氣,更形成各寺廟互相競爭擴張勢力的現象,大家都看到,臺灣重要的寺廟暗地裡都在爭信徒,他們忘了本來的目的,是為了讓人民的心靈有超越的提升,卻與原本就注重現實功利的民間信仰去競爭,正信的宗教未能產生引導的作用,反而被牽著走,這是最嚴重的問題。

 

這,就是當前臺灣的神鬼經濟學,真的是充分反映社會人心。對正信宗教的意見,也非空穴來風。不要說在新竹,在南部地區,個人也曾見過佛教寺院讓信眾燒香、燒紙錢,還好最近童乩作法已經被禁止,不然恐怕怪象更多。

 

 

二、臺灣的個人神鬼經濟學

就單一個人而言,例如,有人到廟裡,他什麼神都拜,財神拜的更認真,香在那裡晃了幾百下,講了不知多少的願望,祈求保佑他能發大財、住豪宅、開名車…。也有人到廟裡,香油錢是丟他個兩、三萬,甚至幾百、幾千萬,然後平安符就大把大把抓,方便素齋就是拼命地吃。這兩種行為背後,是不是一種利益交換?只求利益的回收,不求心靈的平安。真是看在眼裡,笑在嘴裡,鄙夷在心裡,誠可嘆也!

 

再說個人拜陰廟之事,那恐怕是部分人心照不宣的公開秘密了。拜陰廟的神或鬼,只求某些個人私欲的遂行,此中什麼傷天害理的願望都有,他們心裡有鬼,不敢去媽祖廟、關帝廟講,只能去那些不知名的陰廟或私人神壇「偷偷講」、「偷偷做」。再者,會做這種事的人,心裡也多半想:事情能成最好,他就「賺到」了。萬一不成,反正沒具體事證,被知道或受懷疑時,也不怕會怎樣。

 

我想,這些人什麼都考慮到了,就是沒想到當他們做這些事時,其實自己的靈魂正在墮落、內心的安定正在崩解。唉,只見眼前利欲薰心,目光早已短淺,又怎會想到長遠的內心安定呢?臺灣的人,臺灣的土地,真的只有功名利祿嗎?每天晚上睡覺前,敢真實面對自己的,又有幾人?

 

三、臺灣的團體神鬼經濟學

經常聽到,社會上有很多社福機構缺錢用、留不住人才,但幾個宗教團體、幾大山頭們卻不愁資源、人力。是否要讓宗教團體可以取代社福機構呢?個人以為那是不可能,也不需要如此做。長久下來,宗教團體是否過於逾越本分,自以為是地接下太多期許?抑或,只是在「自己的那裡」自我感覺良好?

 

宗教組織要參與社會救濟,不是不行或不好,但你的專職是什麼?是心靈安慰與提升(即是認知的功能),不是藉機去廣告順便招攬信徒。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不是沒有道理。宗教人士、團體可以居間聯絡,但專業的事請放手讓專業的社福人員接手。

 

給他們更多預算、更好的待遇,讓社福機構、非政府組織有錢、有能力留住人才、做更多救濟與幫助,這才是較為根本的作法。若只往宗教團體捐獻,天天辦法會、祈禱大會,這個社會、這個世界就會變得更好嗎?一堆人都快死了,快被逼到自殺了,還在那裡誦經祈福,遠水救不了近火,莫要笑掉人大牙了。

 

四、結語

宗教,是否該回到自己的專業就好,一味接受這世間的邏輯,恐怕只會吃不消哪。個人,是否要放慢腳步,好好沈思:自己真正需要的安定是什麼?將對外的慾望收回,重新關照自己的內心,或許會得出一個屬於自己的答案。

 

附錄見聞:

 最近,在某個花市上,碰巧遇見一位比丘尼,她正在托缽化緣。長輩(丈母娘)秉持著「真心供養不怕遇到假和尚」的信念下,略捐零錢供養那位比丘尼。同時,對面也走來一群年輕男女,他們也熱心供養,感覺好不溫馨。不過,就在擦身而過之際,我聽見一位女孩說了幾句話,大意是:「唉,我現在雖然供養這位法師,又不一定能保佑我中樂透」。我不認為那女孩有啥特別之惡意或貪念,但卻很真實反映臺灣民眾對信仰的態度與價值觀:重視功利實體回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毘沙門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