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二十小讀《東萊博議》有感〉

 

最近在呂東萊先生的《東萊博議》中又看到幾句精闢的文字,摘錄一些於此,不僅是要跟大家分享,大家順便也一起來檢視我們居住的這塊土地上,到底有多少不可思議之怪現象。

 

呂老先生在〈齊侯救邢封衛〉裡,這麼說:

 

王者之所憂,霸者之所喜也。王者憂名,霸者喜名。......不經桀之暴,民不知有湯;不經紂之惡,民不知有武。......功因亂而立,名因功而生,豈吾本心耶?......王者恐天下之有亂,霸者恐天下之無亂。亂不及則功不大,功不大則名不高。將隆其名,必張其功;將張其功,必養其亂。

 

在〈齊仲孫湫觀政〉裡,則說:

 

觀政在朝,觀俗在野。政之所及者淺,俗之所得者深。此昔之善覘人之國者,未嘗不先其野而後其朝也。......善政未必能移薄俗,美俗猶足以救惡政

 

善哉其言!許倬雲先生在《從歷史看人物》書中指出,兩漢四百年對民間是相當寬宏大度的,宋代對民間亦多讓其自我管理(那種寬大,讓民間懷念不已)。大致而言,漢代與宋代的民間風俗,還算相當不錯,也印證呂東萊先生所言。以是之故,只要民間善良風俗不墮,縱然上位者惡劣頑鄙,國家還不至於崩壞。

 

看看西晉滅亡之前,上下一片貪婪逐利的景象,那樣的國家能不滅亡嗎?現在的台灣,不也如是乎?一堆政客、名嘴,唯恐天下不亂,命地搧風點火,意圖製造更多無謂的爭執、恐懼,好讓他們有更多機會可以表現。

 

為了成名得利,不惜利用那些身陷災難中的人們,好讓自己擠身螢光幕前。政客、名嘴、上流人如此,那一般人呢?你、我又如何呢?原本善良的人心風俗,一旦變得喜愛爭名奪利時,要如何能挽回呢?

 

東萊先生的話,也讓我想到最近很蔚為風潮的NGO、NPO,就是非政府組織、非營利組織,強調民間自我治理的理念,雖然多少被政府視為推卸、減少負擔的藉口,但民間如果能自己先動手改善,絕對比等待政府行動來得快。至少,先有所行動以聚眾人之力,使政府看見後,不敢輕忽怠慢。

 

 

常看公共電視的人,應該會很熟悉這樣的理念。因為公民自我治理、行動,以求改善社會整體,似乎是尋求解決當下問題的良方之一。 當然,這不是一朝一夕便能成功的。「周公伯禽,培其風俗於數百年之前,而其效見於數百年之後,其規模遠矣哉」。

 

讀後,我還真佩服老祖宗的智慧,在幾千多年前便已經有非政府組織、自我治理之概念!佩服之餘,不妨就用祖先的智慧,檢視當代人心與社會到底有什麼怪現象,而我們又能做些什麼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毘沙門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