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在報上,看見李家同先生質疑政府目前積極推動的「有品運動」。聞言之後,心中頗能認同李先生之呼籲。當前社會上,年輕學子的品德要有所提升,不是站在那裡喊喊口號就能了事。


     要想的是,我們這個大環境給了年輕人什麼?昨天正好看見蔡禮旭先生主講的《弟子規》,提到現今的社會給了年輕人錯誤的價值觀,就是一切都向錢看、向名利看,如同李宗盛〈凡人歌〉裡唱的「道義放兩旁,利字擺中間」,可謂是一語道破現今社會品德問題之癥結。


    《老子》曾云:「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又云「富貴而驕,自遺其咎;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善哉是言也!善哉是言也!今日年輕學子之品德不彰,不是他們願意如此,而是在大人身上他們找不到可以學習依循的典範!是我們這個社會病入膏肓而不自知,卻希冀用所謂的「品德運動」來改變學子的品行,那不否是緣木求魚、本末倒置了。


     行文至此,又讓我想到當年某些學生為了修得教育學程,拼命地在學校裡擔任志工、義工,只為操行成績能達到標準,結果是有人操行成績可以搞到破百。哇,操性能破百耶(別懷疑,真的有發生過)!那是什麼光景啊,請各位看倌們自己想像。只是,如果我有的選,肯定不想讓我的孩子被那些「老師」教到。


   說來,大人都如此了,還有什麼資格去怪小孩品德不佳呢?當我們拼命要年輕學子背古文、學經典時,是否要先觀照自我一番,重新溫習古人智慧與經典,再來跟年輕人談品德的重要呢?


    漢武帝獨尊儒術,確有其文化之功,但不可否認的是,孔老夫子的德行之學,卻也逐漸趨於形式化,變得空有其名而無其實。降及晚清以來,孔子之學更因形式主義化之累,受盡誤會與批判。時至今日,不管是儒家也好、其他諸子也罷,通通被大眾打入冷宮,偶有人熱切讀之,也是因有商戰之需才會拾起,如《孫子十三篇》即是(但多半都是通俗白話版,鮮少有人會找原版來看的)。


    《老子》曾云:「法令滋彰,盜賊多有」,人心既然不足以用法令來規範,又如何能用法令來改善品德呢?蔡禮旭先生又提到,今天如果有人願意遵照老祖宗的智慧而行,反而被周遭眾人當作異類,甚且受到排擠、白眼。品德提升這種事,是要人人從自己做起、從心裡做起,運用各種適宜的機會,逐步分享、推廣到社會各個角落。這樣的過程,絕非是四、五年內的任期就可完成,可能是十年、十五年,甚至二十年,才有機會改善、提升。


    所以,想要提升品德,先拋棄心中多餘的功利吧。名譽金錢,是很重要,但能不能對的起良心,是無可替代的人生價值!要刮別人鬍子前,先刮乾淨自己的!

 

   不要寄望推動一些形式上的活動,就可以改善社會的道德,功利心便能放下,一切才有可能,對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毘沙門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