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電影《No man's land》觀後心得〉

 

一、前言

 

巴爾幹半島是出了名的歐洲火藥庫,一次世界大戰便是在這裡爆發。時至二十世紀末,此處依舊是動盪不安。整個緣由,可得溯及顎圖曼土耳其帝國進駐歐洲開始。信仰伊斯蘭教的土耳其帝國,進入歐洲後便不斷西進北上,意圖將歐洲納入伊斯蘭信仰中。後來,雖然土耳其受阻於哈布斯堡王朝的奧匈帝國,沒能繼續挺進。然其治下的巴爾幹半島,早已有民眾改信仰伊斯蘭,逐漸形成不同民族與信仰的大雜匯。不巧的是,天主教與伊斯蘭教,卻又因千百年來的歷史仇恨(十字軍東征),兩邊互看不順眼,視對方為眼中釘、背上刺,亟欲除之後快。在雜揉多民族、不同信仰與文化的情形下,此區一直處於不穩定狀態。一次大戰便在此爆發,二次大戰後,南斯拉夫在共黨的威權統治下,尚能相安無事。蘇聯解體後,跨文化與宗教的衝突,再次掀起。

 

 

二、關於主角二人

 

說真的,這部電影時間不長,一小時半左右的時間,沒有描述英雄式的悲壯,只是陌生的兩人(或者說三人),分屬兩個敵對陣營,竟因為命運的捉弄,同時陷在一個壕溝中動彈不得。兩人從頭到尾都互不信任,只有中間一段短暫交談,波士尼亞人的崔奇意外發現塞爾維亞人的尼諾,竟然是他前女友的同學。那段談話,看似輕鬆,實則沈重。

 

試想,如果不是因為兩邊的宗教信仰、文化差異無法調和,他們兩人相遇的地方應該不是在戰場上的三不管地帶,可能是在一家咖啡館,或是在PUB或酒館,彼此更有機會去充分認識對方。可因為戰爭,兩人萍水相逢,不僅無法信任對方,還互相指責對方是戰爭發動者。事實上,戰爭不過是個藉口,是人類無法容忍異己者的最終排除手段,主角兩人沒想到,他們彼此都被背後更巨大的那股仇恨利用了。

 

躺在地雷上的人,雖然是個波士尼亞士兵,但卻也是無端被捲入的其中一人。因為戰爭,他被放在地雷上無法離開。看著聯合國士兵來來去去,卻無法幫他把地雷拆除,只能一直躺在那裡等死,那不是一種最殘酷的折磨嗎?手上握著愛人的照片,一心期待能夠解脫卻無法解脫,這是不是一種對人類的諷刺呢?

 

三、聯合國無能為力

 

片中,聯合國部隊看似顢頇無能,什麼事都不想管,似乎讓人頗生氣。其中有位瑪錢中士,因為看不下袖手旁觀,勇於抗命前往救人。結果卻發現不僅救不到人,只得讓上級以各種政治秀表演草草了結此事。

 

此中,瑪錢中士象徵一個微小的良知,他想試著去改變眼前的情況,但處在兩個互相衝突的不同宗教與文化中,個人小小的良知與憤慨,其實是很微小的。中國人常講「清官難斷家務事」,大概就是這樣子囉。所以,聯合國維和部隊,其實無法扮演救世主的角色,真正能解決問題的,其實是發動戰爭的雙方。能否異中求同,也是要看他們自己能否放下武器,靜下來思考彼此文化差異何在?

 

最後那幕,躺在地雷上的士兵,看著聯合國部隊離去,心中應該體會到無盡的悲哀與恐怖。我不怪聯合國部隊的政治考量,因為他們原本就無力插手,所謂「人道救援」不過是做給世人看的一個幌子而已,身為局外人的聯合國部隊又能干預什麼呢?崔奇與尼諾兩人,終究仍然因為那無意義的仇恨彼此殘殺而死,他們是否有靜下思考心中那股仇恨究竟從何而來?唯一能體會到的大概是那個只能等死的士兵,他如果能活著離開,大概會對那場狗屁倒灶的戰爭鄙棄不已。可惜,到影片結束時,他只能躺著等死。

 

四、結語

 

如果美國總統歐巴馬是跨文化的成功代表,那九〇年代中期的南斯拉夫內戰就是一個跨文化調和失敗的例子。

 

戰爭,總是叫人感到荒謬與悲慘。荒謬,是因為戰爭的起因,多半來自莫名其妙的爛理由;悲慘,則是被捲入戰爭中的每個人,無端被捲入狗屁倒灶的一堆鳥事裡,尤其是因為文化、宗教信仰的差異而起的衝突,往往因為戰爭而扭曲變質。

 

在看完《三不管地帶》(《No man's land》)後,讓我對因文化而地衝突,有一種深刻無奈而悲哀的感受,更勾起我對發生在九三年至九五年間的回憶,那場波士尼亞戰爭,當年我未曾去思考的戰爭,在今天重新審視時,竟讓我難過到無以名狀。宗教信仰與民族大義,多少戰爭以汝之名而行!多少生命以汝之名而被犧牲!

 

我想,如果因為文化、宗教信仰,乃至政治主張不同,就要排擠、除掉對方,是不是有些極端而偏狹呢?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與信仰相處,就樣夫妻兩人相處一樣,總會有摩擦、衝突,但總可以相互尊重、各美其美乃至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無須爭到你死我活。不然,今日夫妻相處,一有問題便動輒談離婚、分居,不就像波士尼亞與塞爾維亞一樣彼此征戰殺戮,是不是荒謬且悲哀到極點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毘沙門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