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是嚷著要振興棒球,或是嚷著要振興啥運動的口號,這樣的戲碼已經不知演過幾回了。那種場景,很像某些時候,政府長官們說要振興、發展文化創意之類的口號。說他們沒做事,好像還做了不少有的沒的,尤其是一些所謂「能被看見」之玩意兒,彷彿只要搞了些硬體或是辦些活動,就可以炫耀證明政府有在做事。

 

不過,不管是文化創意還是體育運動,把責任推到政府身上不盡然是對的。為什麼?那責任就和「邪惡的庸常化」之起源一樣,問題反映到最後,關鍵部分還是在每個人。不論你承認或接受與否,事實也的確是如此。報紙裡有人以為,發展體育乃是長期計畫,例如建立選手資料庫、發展一系列賽事及開拓更多市場......等等,而非用國族情感來短期操作。

 

重點來了,這是一個長期計畫,而不是短期可見速效。光這點就已與社會追求速成利益之習氣矛盾,我想說的是:有誰會去尊重文化創意發想過程中屬於作者的心意?有誰會尊重體育選手在各類運動競賽中的現實與困難?那看不見的過程中,才是真正價值之所在。可是,在追求表面的、短淺的利益風氣下,有誰會去理解、會去尊重過程背後之種種艱辛?

 

近年來,台灣在各類運動及文化創意產業的衰退與掙扎,正是長期以來速效功利心態下的現實醜陋,所以不要一直責去怪政府或某些人,那是沒有用的。要去思考,光是在自己內心中,何時真正打從心裡對那些文化人、創意人、運動人有過真正之尊重與幫助。說來也奇怪,我們可以在各種重大災害事件裡,看到社會的愛心;或是在各種宗教團體的活動中,不論貧富,人人踴躍捐款佈施,甚至還搶破頭。

 

然而,相較於宗教、賑災的短期利益及宣傳,對於文化、體育這類無形創作或是無明顯利益的長期志業,還真的乏人問津,像雲門舞集或是一些劇團、兒童劇團......等文化團體,還是真正熱愛及推展運動的人們,恐怕就得自求多福,想辦法生存下去。這情形讓我想到一些事,在《史記》的〈商君列傳〉及〈孟子荀卿列傳〉裡,就有這樣的故事,分別簡述於下。

 

在〈商君列傳〉裡,公孫鞅求見秦孝公,一開始鞅說以三代帝王之道,但孝公告訴他:

 

久遠,吾不能待,且賢君者,各及其身,顯名天下,安能邑邑待數十百年,以成帝王乎?

 

〈孟子荀卿列傳〉裡,太史公則云:

 

余讀《孟子》書,至梁惠王問:「何以利吾國?」未嘗不廢書而嘆也!

 

你看,秦孝公覺得帝王之道是久遠之事,他等不到那時候,他只希望能在他這輩子裡便能得賢君之名;至若梁惠王問孟子能帶來什麼利益給他的國家,也是一樣追求速效短淺利益的心態啊。我不禁想:現在社會的文化、體育如此不振,其病根不只是在社會大眾本身,甚至可以追溯到久遠以前,追溯到那禮樂崩壞、人心思變的時代。是否,追求眼前短暫利益、名聲與快樂,漠視心中真正之善念與長遠累積與經營的重要性,根本就是潛藏在人類心中的原罪呢?

 

請不要覺得我舉的例子太遙遠,不管是千百年前或是今天,不論是主政者還是小老百姓,大家是否都在犯同樣的錯誤?就是:我們在追求所有的,其實不過是一式一樣的膚淺,即追求可見可握卻終歸虛無飄渺的財富與名聲,卻忽略了心中真正的期盼與心願,更藐視他人的獨立人格、思想與價值觀。

 

我想,在喊著漂亮口號,搞些漂亮活動之前,先想想自己的心態是能否將眼光放遠?能否懂得如何尊重每個人「自力完成人格形塑」的權利?如果可能,再來談怎麼提振文化及體育產業吧!

 

 

後記:偶而會聽到一些人說,興趣如何不打緊,最重要的是能賺錢。或許,賺取財富才能幫助人們往上流動。可是,努力到最後,通常都是變調的工作狂,為的只是金錢與名聲的成就,卻不是自己內心的真正成就。對那些一切都是功利,一切都為賺錢,什麼都要跟別人比的人,想問他們:到最後,一個人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是內心的平靜與安穩?還是萬貫家財或聲明顯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毘沙門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