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我愛讀《史記》?這是個好問題,對我而言。首先,不用說,太史公的史德史識、史才、風骨都不在話下,沒話說的好。所以,歌頌《史記》與太史公的廢話就不用多說了。

 

喜歡《史記》,是因為讀其本紀、世家、列傳,甚至是專載典章制度的表、書後所見者,是恢弘的氣度、長遠的見識與眼光,從五帝迄於漢武,漫長數千年,《史記》讓我見識到一個大局面、大氣象是如何產生。處在其中的人們,又是如何順應時代的大方向與需求,完成他們各自的歷史任務與使命。

 

就以最精彩的戰國至漢初(包含漢武帝時),政治、經濟、學術、軍事各類人才輩出,你可發見人人竭盡其智力,上從君王,下至各行百姓,無不為追求國家生存與生命價值的實踐而努力。千年之中,中國的政治與文化從合到分,又從分到合,此中的震撼與磅礡,不親身閱讀,怎能體會?

 

最欣賞的,是漢初開國君臣的團隊合作。高祖的善於自知與知人善任實為關鍵,他能做到疑人不信,信人不疑,必要時的權柄下授,順時權變,賞賜明快,毫不遲疑,可謂令人心折;高祖幕下人才,縱非周初名臣之流,亦是當世一時之選,各自發揮所長且眼光獨到者不乏其人(如蕭何、曹參、張良、韓信、劉敬等人),他們欣賞高祖的豁達大度,經歷與項羽數年之對抗,統一秦滅後的中國,其因循無為的大原則,更為文景之治及武帝盛世打下良好基礎。

 

所以,高祖君臣開創的漢朝,格局寬闊,氣度宏大,承襲了戰國以來的長期演進,一切都充滿了前所未有的嶄新。例如,因聽從劉敬與張良建議,西漢定都長安(整合漢中、益州,使之與關中互為前後),帶來的是關西與關東的交流與融合。又,關中靠近北方匈奴與西方羌人,也使西漢雜柔了胡漢相間的色彩,不只有武力,更有多元文化的內涵與色彩。

 

 

單從這點看,不僅東漢光武君臣比不上,甚至時下眾人愛談之三國人物,亦沒有一方君臣團隊能與之相較(對筆者而言,三國人物多半被誇大其形象,但實際上,他們並未開創出應有的大氣象,其後之西晉更糟糕,只能算是重組過程之崩壞階段)。

 

是故,筆者每讀《史記》,尤其讀至西漢君臣時,不僅拍案叫絕有之,甚至不自覺發出會心一笑的愉悅或沈痛哀傷之嘆息,此為筆者愛讀《史記》的原因之一。

 

1/11/200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毘沙門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